2019年7月25日 星期四

談台語的變革

 台語魂,有點被勾出來了

這一篇,我要談一下從小到現在所看到的台語變化。

所有的語言,隨著時間的變化,社會的進步,生活的需求,字與詞都會增加或減少(牛津字典每年都會宣布新收錄多少單字)。



在我幼稚園的時候,很少有機會坐巴士出遊,好不容易坐了一次回來,就會很高興的說:「坐動車,足心爽」!這句話在現在的小朋友,甚至大人,應該也不會再用了吧!那時候的台語,跟現在比起來更強勢,一句話裡面,有外來語「動車」,有優美的古語「心爽」,那年代的台語,是與時俱進的台語。

用那時候的台語思維去講國語,往往就出現台灣國語,例如:每次去跟老師告狀說:「他給我打!」,外省老師會搞不清楚到底誰打誰,本省籍老師會糾正我們說:「他打我」。
經過了二、三十年的強勢國語教育(講方言會被罰錢、掛狗牌⋯),台語和國語的地位已然主客對調,現在的孩子(甚或大人)講的台語,常常是直接由國語翻成台語,老人家聽了往往是滿臉問號。「看醫生」是明顯的例子,老人家一定是說「去乎醫生看」,現在大部分的中年人、年輕人卻不會這麼說。

有網友說,台語不適合用來教學,他用了「體積」這個詞當例子。我看了非常不服氣,這完全是倒果為因,台語在經過這些年的打壓,能夠新增多少語詞?古籍中有「體積」這個詞嗎?「天工開物」找得到「氦氖氬氪氙氡」嗎?

台語的沒落,有兩個因素,其一,不正確的母語觀念導致沒有將較少用的語詞傳承下來,自己不爭氣,卻賴台語不好。其二,沒有官方的支持,導致沒有新詞的增加,許多新事物台語講不出來。

本身的母語就是國語的人,很難了解無法用母語解釋新聞給老人家的這種失落感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